聽到“娃娃魚”,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一種叫聲像娃娃哭聲的魚,有些了解的多一點的人還會跟你說,連上古奇書《山海經(jīng)》里都有關于娃娃魚的記載,里面明明白白地說它的叫聲確實像嬰兒:“其狀如?魚,四足,其音如嬰兒”,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娃娃魚是什么魚
在回答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娃娃魚。娃娃魚,其實并不屬于魚類,它的學名叫作中國大鯢,屬兩棲綱,有尾目,隱鰓鯢科,大鯢屬,是大鯢的一種,大鯢源自一種古老的蠑螈,由古生代泥盆紀時期的魚類演變而來,也是目前世界上體型最大、最為珍貴的兩棲動物。
世界上最早的中國大鯢化石在內蒙古出土,年代為距今約1.65億年前的侏羅紀時代,要知道侏羅紀時代的地球霸主可是恐龍,從中我們也能看到中國大鯢的生命力有多頑強,經(jīng)歷了數(shù)次的物種大滅絕卻依然活到今天,簡直就是生物界的“活化石”。
所以中國大鯢在《山海經(jīng)》中被當成神獸記載,也不算是什么稀奇事了。

除了《山海經(jīng)》中對大鯢有記載以外,大鯢也多次出現(xiàn)在神話傳說以及文人的詩詞中,在浙江溫州流傳的關于“鯢魚巖”的傳說中,鯢魚不僅有神力,更是正義的化身;在湖北省十堰市的青巖山地區(qū),大鯢則被認為是上天賜予這塊寶地的禮物,生活在這里的大鯢,相傳是送子娘娘給5條有功的神龍送來的龍宮衛(wèi)士,所以,當?shù)匕傩罩灰姷剿墟覒虻拇篥F,就知道順著這潭水可以找到龍宮寶殿,“大鯢戲水”也成了當?shù)匾痪啊?/p>
在古詩詞中,有一種叫作“魚龍”的動物曾在詩人們筆下反復出現(xiàn),如“魚龍潛躍水成文”、“風卷魚龍暗楚關”、“萬里魚龍伏”,這里的“魚龍”經(jīng)過考證,基本上已經(jīng)可以確定就是大鯢。

在兩棲類動物中,大鯢可以稱得上是十足的“大個子”,中國大鯢的體長一般在1米左右,體重為20-25千克,有些大的大鯢體長可以長到1.8米及以上,體重也能達到50千克左右。
它們的背部及足的體色一般呈棕色、黑棕色等,隨著棲居環(huán)境的不同,體色也會略有差異,大鯢的背部還有一些顏色較深的不規(guī)則斑點,腹部顏色呈淺白色或灰白色。
大鯢長著寬而扁圓的大腦袋,臉上嵌著一對讓人難以察覺的小眼睛,和它的大嘴巴可以說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的皮膚光滑滑的,用雙手很難捕捉到它,即使抓到,也很容易被它掙脫。

大鯢不像同為兩棲類生物的青蛙,可以生活在各種地方,無論是鄉(xiāng)間的稻田河濱,還是城市里的水景綠地,都能聽到它們“呱呱”的歌唱,大鯢對生活環(huán)境的要求很高,在自然界中,凡是有野生大鯢出沒的棲息地,都是山林茂密、植被覆蓋率達到80%以上、海拔高度為100-2800米(以300-800米居多)、水源充足、空氣清新而濕潤的“天然氧吧”。
大鯢需要靠濕潤的皮膚輔助呼吸,所以水是大鯢的“生命之源”,而茂密的叢林既可以為大鯢遮擋陽光,又營造了濕度較大的空氣環(huán)境;雖然成年大鯢可以爬上陸地,但是也只敢在緊挨溪水的陸地活動,而且水溫一般在16度到28度最適宜,常言道:“山高水冷”,用來形容大鯢的生活環(huán)境真是再合適不過。

下面我們再來說說大鯢的食性,大鯢是一種比較兇猛的肉食性生物,主要以魚、蛙、蟹、蝦等生物為食,有時候在水邊喝水的小型獸類也會成為它們的“盤中餐”。大鯢有一嘴又尖又密的牙齒,咬肌十分發(fā)達,捕食能力很強,一旦獵物被它咬住基本上都只有一個下場,很難逃脫。

大鯢真的會“哭”嗎
介紹完了大鯢之后,我們再回到文章一開始提出的問題,大鯢真的是如《山海經(jīng)》中說的一樣,會發(fā)出嬰兒般的哭聲嗎?
其實,人們之所以會有這個認識,也是和“娃娃魚”這個名字深入人心有關,我們已經(jīng)無法得知人們究竟是何時用這么生動的詞匯來稱呼大鯢的,但是從古人留下的《山海經(jīng)》等典籍中,我們可以看出,幾千年前中國人就已經(jīng)自發(fā)地將大鯢與嬰兒的形象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現(xiàn)代人更是對大鯢“發(fā)出嬰兒啼哭般的叫聲”這一說法和印象深信不疑,很多人甚至還表示自己曾親耳聽過。

但事實上,關于這種叫聲的記錄只存在于古代典籍和文獻中,我國古代有關于大鯢的包括《山海經(jīng)》在內的50多部文獻中,大部分都提到了這一點。但是現(xiàn)代科研人員在對大鯢進行解剖學研究時,卻驚訝的發(fā)現(xiàn)大鯢連聲帶都沒有,即使發(fā)出聲音也可能只是在危急情況下或者發(fā)情期時氣流急速交換的產(chǎn)物。
而且科研人員還將嬰兒的哭聲與偶然采集到的、短促的大鯢叫聲的聲譜做過對比,結果發(fā)現(xiàn)差別十分之大。
除了專家做過專門的研究以外,大鯢的專業(yè)養(yǎng)殖戶以及生活在大鯢棲息地周邊的居民們也都表示從來沒有聽見過大鯢發(fā)出嬰兒般啼哭的叫聲。

所以基本上可以斷定,大家都是被古人給“騙”了,古人以訛傳訛,結果一直傳到現(xiàn)在,很多人稱自己確實聽到了大鯢的叫聲像小孩子的哭聲,只能說不是故意騙人就是心理作用,還有那些網(wǎng)上流傳的視頻中的聲音,也基本上都是經(jīng)過后期合成和處理的。
由此看來,稱呼大鯢為“娃娃魚”還是不太合適的,畢竟它的身形和聲音都和娃娃沒什么大的關系,如果非要扯上一點關系的話,那么大概是它呆萌萌、軟乎乎的樣子能與娃娃沾到一點邊。

寫在最后
茂密的森林、濕潤的空氣、適宜的溫度、隱藏的洞穴、暢流的河水、潔凈的水質、豐富的食物……這一系列的條件構成了大鯢的基本生存要素,幾乎是缺一不可,然而在社會發(fā)展越來越迅速的今天,人類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越來越大,大鯢“世外桃源”般的生存條件也越來越難以達成。
隨著棲息地規(guī)模的大幅度減少和人類的捕殺,野生大鯢的數(shù)量銳減,大鯢也成為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保護大鯢之路漫漫,任重而道遠,我們也希望國家能繼續(xù)加大對大鯢的保護力度、公眾能不斷提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讓大鯢這一大自然留給華夏子孫的國之瑰寶,延續(xù)其億萬年的不老傳奇。

參考文獻:
周莉,葉曉菁等.兩棲之王 中國大鯢.[M]上??萍冀逃霭嫔?2011.
作者:喬木
本文由網(wǎng)上采集發(fā)布,不代表我們立場,轉載聯(lián)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m.webhosting0.com/shbk/49229.html